在“5·12”大地震中,四川省彭州市大坪村90%以上的房屋倒塌。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,由专家设计的生态民居,就地取材,采用独特的土木结构,使用原生态的建筑工艺,培养乡土工程师,每一户人家的房子都是自己盖起来的。这种环保木屋,还兼具生活和旅游接待双重功能,大坪村的大部分村民,今后除了继续发挥生态农业的优势外,还将向旅游产业迈进。
大坪村村民正在专家的指导下建造土木结构的生态民居。资料图片
在全球变暖日益严峻的今天,发展低碳经济备受关注。人们在城市里探索着低碳的发展之路,而占国土面积57.59%的乡村在低碳方面也是大有可为。中国古老的生态智慧和乡村经验,维系着我们的乡土文脉和自然养生之道,我们如何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来保护环境?如何用中国的智慧应对气候变化?一些环保机构和民间组织的做法,为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。
生态民居兼具环保和旅游功能:
以灾后重建为契机,中国首个低碳生态乡村在四川省地震重灾区彭州市大坪村建设起来,并初步摸索出一个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乡村模式。
“无论是村民的居住环境、产业模式还是环保设施,这里都很符合低碳的标准。彼此之间合作共生的关系,更降低了社会成本。”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介绍说。
2008年,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重建过程中,廖晓义和她的团队尝试在当地建立生态民居,作为重灾区的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被推荐入选。在经历了一年多的试验之后,一个全新的低碳生态乡村“红十字乐和家园”已经初步成形。
太阳能照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:
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的摆贡村,太阳能照明不仅节约了能源,还能有效地减少农村的温室气体排放。
NGO气候组织(The Climate Group )发起人之一、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联手壹基金发起人李连杰今年8月在贵阳共同启动“太阳能LED照明千村计划”。贵阳市花溪区党武乡摆贡村是这个计划的第一个示范村庄。这也标志着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开始在地域更广阔的中国农村延伸。
记者了解到,“太阳能LED千村计划”为期5年,项目的前两年将涉及中国的400个村庄。在接下来的3年中,项目将推广到包括中国、印度和非洲一些国家在内的600个村庄。由于一些边远村落的供电还没有连入国家电网,所以,像太阳能LED这样的照明技术就成为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。因为太阳能是清洁能源,这种技术不仅能解决部分中国农村的照明问题,而且还能减少农村的温室气体排放。
我国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过程中,在各地涌现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样板。但在推广过程中,由于地域性差别非常大,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很不一样,许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具有不同特质,因此,其中遇到的困难也很多。
和谐社会,源于和谐乡村;绿色中国,基于绿色乡村。当更多的人和力量参与到生态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时,当更多的智慧集中于解决生态乡村建设与推广时,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。
在乐和家园的手工作坊里,妇女们正在进行织绣工作。 资料图片